云中人
Koo. 发表在 4245 天前
**作者简介**路内,1973年生,曾做过工人、营业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电台播音员、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等职业。现居上海。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70一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是目前上海文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文字幽默畅快,而又伤感缠绵。曾半年内在《收获》杂志连发两个长篇小说。有读者用“惊艳”一词来形容路内在文坛的出现。
著有《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名家推荐**
“好作家应该是个巫师。汉语‘巫’这个字,上边天,下边地,天地之间,男人、女人、众生。巫师就是中间那个神棍,连通天地,打破男女。路内不仅是个巫师,他心中有个魔法学校。”——冯唐,作家 《云中人》发生于南方小城的一个没落校园,这里荒凉如丛林,年轻动物奋勇向前,猎奇猎艳,同时对于黑暗中的牙齿心生恐惧。主人公怀揣小刀,贴墙疾走,追索或是逃窜。少年时光充满罅隙摇摇欲坠,仿佛到处可见的刚竣工的危楼。小说幽暗迷惘,然有青春照在上面,恐惧催发生命,强壮且生机勃勃。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民歌手 路内是近些年来非常活跃的青年作家。令我兴奋的是:在大部分作家采取向后撤退的写作策略之际,路内的作品执著地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前卫性和探索精神。《云中人》以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敲头案”为故事线索,书写青春的残酷诗意,在扣人心弦的情节背后,展现的是人类面临精神危机的超现实境况。
——程永新,中国当代著名编辑家、《收获》执行主编**章节试读**
每一个人都会有死的时候。
二〇〇一年时,我曾经想过,假如一个人死了,留下一个永远关闭的邮箱,留下论坛上的帖子,留下一个终日灰色头像的QQ号,在旁人看来会是一种什么感觉(那时候还没有博客)。假如一代人死了,他们的邮箱、论坛、QQ号都将成为遗迹(包括博客、推特或者未来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虚拟世界的遗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一个世界末日?
在现实中成为文物的遗迹,或者是名人的传记、普通人的墓碑,那都是过于抽象的东西,把往昔浓缩为一个符号,连腐烂的过程都省略了,而虚拟世界中的遗迹却是具体的、确凿的,除了Delete之外,无法将其消灭,甚至Delete都可能徒劳。过去的世界将与未来的世界对抗,死去的人在灰烬般的时间里依旧做着现场直播式的争吵、挑逗、爱抚、闲聊、扯淡,以及可以想象到的沉默。
对虚拟的世界来说,我们是第一批直立行走的人。
消灭这个世界是容易的,断掉网络就可以了,停电也可以,再不济把未来的人分成好几等,可以上网的与不能上网的,可以上某种网的与不能上某种网的,甚至是可以识字与不可以识字的。尽管成本巨大,操作的难度却不是很高。
正是那个下午,我目睹了咖啡店的死。于我而言,它有着虚拟世界的特质,它和我身边的任何事物都不沾关系,除了一个我恋恋不舍的咖啡女孩罢了。如果将咖啡女孩也归为虚拟,则咖啡店的一切都沦为我的幻觉,它的消失也就像拔除了网线,或是电扇坨子一头扑向显示器的效果。
一切记忆都恢复原状,光华消失,扭曲部位回到正常。像我曾经玩的电子游戏,游戏中的情节并非我真实的生活,当它成为一段过去式,我能回忆到的仅仅是:自己曾经趴在十四英寸球面显示器前面,浪费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我不能回忆说我曾经砍杀了无数的妖魔。
然而,当咖啡店死去之后(这也是一个结束了的电子游戏),我离座,付账,裹着棉衣走出网吧,在黑暗的道路上回头发现游戏中的女妖正跟着我回家。
咖啡店的历史是这样的:一九九四年之前它是个录像厅,放的都是些很无聊的港台片,偶尔也放放所谓的生活片,那只能关起门来看,结果被勒令停业,转行开桌球房。同年,附近的工厂纷纷倒闭,居民区里充斥着下岗职工,火气都很大,有人在桌球房发泄了一通,爆发了一场群殴,很快就关门大吉。从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相继开过皮鞋店、盗版碟店、服装店、小吃店,无一幸免,全部以亏本倒闭为结局,直到一九九八年开出一家咖啡店,那一年大学扩招,互联网开始出现,原本土里土气的工学院忽然成了文化地标,小资之风蔚然,新一代的大学生再也不是以前那些穷鬼了。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以前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穷人家的聪明孩子,而扩招以后终于把那些蠢而有钱的孩子送进了高等学府。攀着大学这条产业链,咖啡店的生意居然不错,在这一带颇有点名气,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二十一世纪,像是经历了命运转折点,忽然就走上了下坡路,店是越来越破,顾客越来越少,像一棵凋敝在死胡同里的树,终于有一天,完蛋了。
我去到那里时,正有一辆卡车停在店门口,四个工人正在从里往外搬东西。破沙发、旧冰柜、灯具以及扫帚、簸箕全部往卡车上扔。咖啡女孩一手捏着那张《OK Computer》,另一只手夹着《托洛茨基自传》。她告诉我,店没了,只捞出来这两样东西,唱片是她的,书归我。
托洛茨基对我而言已经没有意义,我接过书,把它交给工人。也许他们会爱上他呢。
“老板果然没死,把店盘掉了。”她说,“猜猜看接下来是开什么店?”
“猜不出。”
“洗脚房。”
“难怪破沙发都不要了。”
她神经质地大笑起来,忽然收声,变得异常严肃。
我和咖啡女孩站在街头,这时她已经不再是咖啡女孩了,该叫她什么呢?没想明白。暂时有什么东西堵住了思路。
“你打算去哪儿?”她问我。
“你是说现在还是以后?”
“当然是现在,我管你以后去哪儿干吗?”
“现在,去一个公司面试。”
“一起去。”
我想她心情应该很坏吧,表面上看不出来,相当淡定。这样也好,至少免除了安慰她的麻烦,我经常把人安慰得号啕大哭。这是天气很好的一天,我怀疑在一年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这天更加天高云淡的日子了。她走得轻快而安静,不经意地加快步伐,像茶叶在热水中逐渐泡开,浮起又沉落,茶香弥漫。我意识到她并没有心情很坏,她看起来好极了。
“打算去哪里?”这回轮到我问她。
“现在还是以后?”
“当然是以后。”
“不知道。随便去哪儿都可以,我现在住的房子还租着,下个月才到期。”
“继续打工?”
“随便。”她又问我:“面试什么职务?”
“助理。”
“听上去不错。”
“其实很苦的啦,又枯燥,听说还要到流水线上去实习。”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吃不起苦。”
“你这都是报纸上看来的风凉话。”我愤愤地说。
“那我应该怎么说?”她微笑着说,“我高中毕业就在做咖啡馆的女招待,对你们大学生实在缺乏了解。”
说实话,我也想不出应该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往往也就是来自报纸电视,那玩意儿连镜子都算不上,充满了误读。我们说到自己也好,说到世界也好,就是基于这些错误的信息。
那家公司并不远,总部就在市中心的一个商务楼里。我在前台报了自己的名字,简历和照片什么的都没带,前台发了一张表给我填。看前台小姐的脸色就知道我会出局了。咖啡女孩也领到了一张表,坐在我身边假装也写着什么。
一起面试的还有好几个人,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胖子。我觉得面熟,他凑过来看我填的履历表,说:“啊,校友啊。我也是工学院的。”
“你来应聘什么?”我问他。
“还能应聘什么,当然助理喽。他们只招这个,先送到流水线上去干几个月,回来以后再继续折腾你,淘汰,淘汰,再淘汰。”他继续看我的履历表,说,“你学计算机的干吗来应聘这个?”
我说:“我随便应应,没什么特别的目标。”胖子很同情地说:“你专业不对口啊,学过管理学吗?我是学企业管理的,将来升上去的可能性比你大。你学技术的人到这里来,估计适应不了办公室政治,弱肉强食的社会啊。”
我说:“那你觉得我干什么比较合适?”
“修电脑啊。”
我勃然大怒,又不便发作,只能说:“我无所谓的,到浴室里给人搓澡都行。”胖子显然很迟钝,继续说:“我们学校好几个去搓澡的了,都上了电视新闻了。” 我说:“嗯,我说的就是这个。”
轮到胖子进去面试。咖啡女孩说:“你怎么了?”
“有点郁闷。”
“因为那个死胖子?”
“因为掉井里了。”我说。这已经是我和她之间的暗语了。
胖子的面试时间相当长,想不通就招几个小助理,为何要这么费劲。我等得有点不耐烦了,胖子才从会议室里走了出来,眉开眼笑地对我说:“成了。”说完用手里的塑料文件夹拍了拍我的头,又附在我耳边,不依不饶地说,“这回就看你的了,记住,一定要表现出对公司很忠诚的样子。他们就吃这套。”
轮到我进去,一张钢化玻璃台面的会议桌对面坐着个中年女人,显然是面试官,穿戴得相当整齐,还给自己配了一副平光眼镜。灰色职业装下面伸出两条修长的腿,用肉色丝袜包裹着,交叠攲侧,很有样子。她的上半身端坐如钟,下半身则像两把船桨,当然,是摆放在船的同一侧的,我期待着它分开,划动。我胡思乱想,递上履历表。她接过履历表看了看,脸色微微挂了一挂,问我:“你就填了这么一点东西?”
“履历平淡,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可言。”我说。
“希望你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明白这一点。”她适时地开始教育我。
“噢。”
“介绍一下你自己。”
“夏小凡,二十二岁,学电脑的。目前的目标是找一份工作。”我说。然后闭嘴停下,等着她发问。
她停顿了几秒钟,大概意识到我已经讲完了,又问道:“谈谈自己的性格?”
“看上去有点抑郁,其实还是很开朗的。”我说完又闭嘴。
“这样啊。”
她身上,理所当然地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质,在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之后,她便做出要收场的样子。我见过的HR也有二三十个了,知道自己这回又没戏。我好像是HR的克星,只要坐在他们眼前,就必然会被踢出局,不知道是犯了什么。不过,这一回我可没那么好对付。我说:“刚才那个胖子是我的同学。”
“我看到了,你们都是工学院的。”她说。
“我们一起来的。”
她用手扶了扶眼镜,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我凑近她, 低声说:“他刚才对我说,特别喜欢你玻璃台面下的小腿。他说你三十多岁了还能保持这种风韵,很让他想入非非——再见!”
祝胖子好运吧。
**相关评论**《云中人》深刻细致地描述了混沌、无秩序、无意义的世界带给个体的恐惧、挣扎和不确定性。和绝大多数的青春作品不同,它没有丝毫由自恋带来的苍白。它就像一个重伤的人匍匐前行在灵魂的上。 路内本就是现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文学存在,唯有抓到了这一点,故事才有余味,路内才是路内。如果你还把路内读成了一个写城乡小镇青年浑噩生活的青春写作,那显然是一个误读的失败的阅读体验。这个作者,比我们看到的,或者从比文字中呈现的,要复杂得多,也要深刻得多,不过藏了起来,留给我们一副嬉笑的面孔。 这不是一部职业的侦探小说,我更情愿把它归入倾泻写作者以往精神世界黑暗面的作品,它套着青春的外壳,带着路内的经历,来讲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抗。书中几个段落写得特别恐怖,恐怖到精彩,记得上一次看书被吓住还是看《舞!舞!舞!》时,由美吉乘电梯至变异的16楼遇见羊男。《云中人》中,大家雨夜在仓库避雨的那一幕,夏小凡和齐娜在破旧大楼里遭遇奇异电梯员,以及夏小凡和女高中生在黑暗中被跟踪,万籁俱寂之时杀手的钢镚跌在地上的声音被描写得毛骨悚然,读时那些湿嗒嗒黑暗的文字会在读者脑中构成画面,并从这些恐怖的画面中获得阅读满足感。 路内凭着《云中人》分裂成了另一个路内,路小路和夏小凡隔岸相望,《少巴》和《追随》以及接下来的追随第三部说完了路内从青少年至二十来岁想要讲的故事,《云中人》更像是另一个起点,这种大相径庭的创作模式呈现出一个作家的多元面。路内会成为新生代作家的领头羊,他有讲故事的欲望,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以及每天坚持写作的勤奋,他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写作者。并且我相信,他会一次次推翻自己,站在新的起点,成为新的路内,这对他来讲,与其说是挑战,更像一种顺流。
著有《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名家推荐**
“好作家应该是个巫师。汉语‘巫’这个字,上边天,下边地,天地之间,男人、女人、众生。巫师就是中间那个神棍,连通天地,打破男女。路内不仅是个巫师,他心中有个魔法学校。”——冯唐,作家 《云中人》发生于南方小城的一个没落校园,这里荒凉如丛林,年轻动物奋勇向前,猎奇猎艳,同时对于黑暗中的牙齿心生恐惧。主人公怀揣小刀,贴墙疾走,追索或是逃窜。少年时光充满罅隙摇摇欲坠,仿佛到处可见的刚竣工的危楼。小说幽暗迷惘,然有青春照在上面,恐惧催发生命,强壮且生机勃勃。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民歌手 路内是近些年来非常活跃的青年作家。令我兴奋的是:在大部分作家采取向后撤退的写作策略之际,路内的作品执著地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前卫性和探索精神。《云中人》以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敲头案”为故事线索,书写青春的残酷诗意,在扣人心弦的情节背后,展现的是人类面临精神危机的超现实境况。
——程永新,中国当代著名编辑家、《收获》执行主编**章节试读**
每一个人都会有死的时候。
二〇〇一年时,我曾经想过,假如一个人死了,留下一个永远关闭的邮箱,留下论坛上的帖子,留下一个终日灰色头像的QQ号,在旁人看来会是一种什么感觉(那时候还没有博客)。假如一代人死了,他们的邮箱、论坛、QQ号都将成为遗迹(包括博客、推特或者未来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虚拟世界的遗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一个世界末日?
在现实中成为文物的遗迹,或者是名人的传记、普通人的墓碑,那都是过于抽象的东西,把往昔浓缩为一个符号,连腐烂的过程都省略了,而虚拟世界中的遗迹却是具体的、确凿的,除了Delete之外,无法将其消灭,甚至Delete都可能徒劳。过去的世界将与未来的世界对抗,死去的人在灰烬般的时间里依旧做着现场直播式的争吵、挑逗、爱抚、闲聊、扯淡,以及可以想象到的沉默。
对虚拟的世界来说,我们是第一批直立行走的人。
消灭这个世界是容易的,断掉网络就可以了,停电也可以,再不济把未来的人分成好几等,可以上网的与不能上网的,可以上某种网的与不能上某种网的,甚至是可以识字与不可以识字的。尽管成本巨大,操作的难度却不是很高。
正是那个下午,我目睹了咖啡店的死。于我而言,它有着虚拟世界的特质,它和我身边的任何事物都不沾关系,除了一个我恋恋不舍的咖啡女孩罢了。如果将咖啡女孩也归为虚拟,则咖啡店的一切都沦为我的幻觉,它的消失也就像拔除了网线,或是电扇坨子一头扑向显示器的效果。
一切记忆都恢复原状,光华消失,扭曲部位回到正常。像我曾经玩的电子游戏,游戏中的情节并非我真实的生活,当它成为一段过去式,我能回忆到的仅仅是:自己曾经趴在十四英寸球面显示器前面,浪费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我不能回忆说我曾经砍杀了无数的妖魔。
然而,当咖啡店死去之后(这也是一个结束了的电子游戏),我离座,付账,裹着棉衣走出网吧,在黑暗的道路上回头发现游戏中的女妖正跟着我回家。
咖啡店的历史是这样的:一九九四年之前它是个录像厅,放的都是些很无聊的港台片,偶尔也放放所谓的生活片,那只能关起门来看,结果被勒令停业,转行开桌球房。同年,附近的工厂纷纷倒闭,居民区里充斥着下岗职工,火气都很大,有人在桌球房发泄了一通,爆发了一场群殴,很快就关门大吉。从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间,相继开过皮鞋店、盗版碟店、服装店、小吃店,无一幸免,全部以亏本倒闭为结局,直到一九九八年开出一家咖啡店,那一年大学扩招,互联网开始出现,原本土里土气的工学院忽然成了文化地标,小资之风蔚然,新一代的大学生再也不是以前那些穷鬼了。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以前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穷人家的聪明孩子,而扩招以后终于把那些蠢而有钱的孩子送进了高等学府。攀着大学这条产业链,咖啡店的生意居然不错,在这一带颇有点名气,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二十一世纪,像是经历了命运转折点,忽然就走上了下坡路,店是越来越破,顾客越来越少,像一棵凋敝在死胡同里的树,终于有一天,完蛋了。
我去到那里时,正有一辆卡车停在店门口,四个工人正在从里往外搬东西。破沙发、旧冰柜、灯具以及扫帚、簸箕全部往卡车上扔。咖啡女孩一手捏着那张《OK Computer》,另一只手夹着《托洛茨基自传》。她告诉我,店没了,只捞出来这两样东西,唱片是她的,书归我。
托洛茨基对我而言已经没有意义,我接过书,把它交给工人。也许他们会爱上他呢。
“老板果然没死,把店盘掉了。”她说,“猜猜看接下来是开什么店?”
“猜不出。”
“洗脚房。”
“难怪破沙发都不要了。”
她神经质地大笑起来,忽然收声,变得异常严肃。
我和咖啡女孩站在街头,这时她已经不再是咖啡女孩了,该叫她什么呢?没想明白。暂时有什么东西堵住了思路。
“你打算去哪儿?”她问我。
“你是说现在还是以后?”
“当然是现在,我管你以后去哪儿干吗?”
“现在,去一个公司面试。”
“一起去。”
我想她心情应该很坏吧,表面上看不出来,相当淡定。这样也好,至少免除了安慰她的麻烦,我经常把人安慰得号啕大哭。这是天气很好的一天,我怀疑在一年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这天更加天高云淡的日子了。她走得轻快而安静,不经意地加快步伐,像茶叶在热水中逐渐泡开,浮起又沉落,茶香弥漫。我意识到她并没有心情很坏,她看起来好极了。
“打算去哪里?”这回轮到我问她。
“现在还是以后?”
“当然是以后。”
“不知道。随便去哪儿都可以,我现在住的房子还租着,下个月才到期。”
“继续打工?”
“随便。”她又问我:“面试什么职务?”
“助理。”
“听上去不错。”
“其实很苦的啦,又枯燥,听说还要到流水线上去实习。”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吃不起苦。”
“你这都是报纸上看来的风凉话。”我愤愤地说。
“那我应该怎么说?”她微笑着说,“我高中毕业就在做咖啡馆的女招待,对你们大学生实在缺乏了解。”
说实话,我也想不出应该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往往也就是来自报纸电视,那玩意儿连镜子都算不上,充满了误读。我们说到自己也好,说到世界也好,就是基于这些错误的信息。
那家公司并不远,总部就在市中心的一个商务楼里。我在前台报了自己的名字,简历和照片什么的都没带,前台发了一张表给我填。看前台小姐的脸色就知道我会出局了。咖啡女孩也领到了一张表,坐在我身边假装也写着什么。
一起面试的还有好几个人,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胖子。我觉得面熟,他凑过来看我填的履历表,说:“啊,校友啊。我也是工学院的。”
“你来应聘什么?”我问他。
“还能应聘什么,当然助理喽。他们只招这个,先送到流水线上去干几个月,回来以后再继续折腾你,淘汰,淘汰,再淘汰。”他继续看我的履历表,说,“你学计算机的干吗来应聘这个?”
我说:“我随便应应,没什么特别的目标。”胖子很同情地说:“你专业不对口啊,学过管理学吗?我是学企业管理的,将来升上去的可能性比你大。你学技术的人到这里来,估计适应不了办公室政治,弱肉强食的社会啊。”
我说:“那你觉得我干什么比较合适?”
“修电脑啊。”
我勃然大怒,又不便发作,只能说:“我无所谓的,到浴室里给人搓澡都行。”胖子显然很迟钝,继续说:“我们学校好几个去搓澡的了,都上了电视新闻了。” 我说:“嗯,我说的就是这个。”
轮到胖子进去面试。咖啡女孩说:“你怎么了?”
“有点郁闷。”
“因为那个死胖子?”
“因为掉井里了。”我说。这已经是我和她之间的暗语了。
胖子的面试时间相当长,想不通就招几个小助理,为何要这么费劲。我等得有点不耐烦了,胖子才从会议室里走了出来,眉开眼笑地对我说:“成了。”说完用手里的塑料文件夹拍了拍我的头,又附在我耳边,不依不饶地说,“这回就看你的了,记住,一定要表现出对公司很忠诚的样子。他们就吃这套。”
轮到我进去,一张钢化玻璃台面的会议桌对面坐着个中年女人,显然是面试官,穿戴得相当整齐,还给自己配了一副平光眼镜。灰色职业装下面伸出两条修长的腿,用肉色丝袜包裹着,交叠攲侧,很有样子。她的上半身端坐如钟,下半身则像两把船桨,当然,是摆放在船的同一侧的,我期待着它分开,划动。我胡思乱想,递上履历表。她接过履历表看了看,脸色微微挂了一挂,问我:“你就填了这么一点东西?”
“履历平淡,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可言。”我说。
“希望你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明白这一点。”她适时地开始教育我。
“噢。”
“介绍一下你自己。”
“夏小凡,二十二岁,学电脑的。目前的目标是找一份工作。”我说。然后闭嘴停下,等着她发问。
她停顿了几秒钟,大概意识到我已经讲完了,又问道:“谈谈自己的性格?”
“看上去有点抑郁,其实还是很开朗的。”我说完又闭嘴。
“这样啊。”
她身上,理所当然地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质,在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之后,她便做出要收场的样子。我见过的HR也有二三十个了,知道自己这回又没戏。我好像是HR的克星,只要坐在他们眼前,就必然会被踢出局,不知道是犯了什么。不过,这一回我可没那么好对付。我说:“刚才那个胖子是我的同学。”
“我看到了,你们都是工学院的。”她说。
“我们一起来的。”
她用手扶了扶眼镜,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我凑近她, 低声说:“他刚才对我说,特别喜欢你玻璃台面下的小腿。他说你三十多岁了还能保持这种风韵,很让他想入非非——再见!”
祝胖子好运吧。
**相关评论**《云中人》深刻细致地描述了混沌、无秩序、无意义的世界带给个体的恐惧、挣扎和不确定性。和绝大多数的青春作品不同,它没有丝毫由自恋带来的苍白。它就像一个重伤的人匍匐前行在灵魂的上。 路内本就是现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文学存在,唯有抓到了这一点,故事才有余味,路内才是路内。如果你还把路内读成了一个写城乡小镇青年浑噩生活的青春写作,那显然是一个误读的失败的阅读体验。这个作者,比我们看到的,或者从比文字中呈现的,要复杂得多,也要深刻得多,不过藏了起来,留给我们一副嬉笑的面孔。 这不是一部职业的侦探小说,我更情愿把它归入倾泻写作者以往精神世界黑暗面的作品,它套着青春的外壳,带着路内的经历,来讲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抗。书中几个段落写得特别恐怖,恐怖到精彩,记得上一次看书被吓住还是看《舞!舞!舞!》时,由美吉乘电梯至变异的16楼遇见羊男。《云中人》中,大家雨夜在仓库避雨的那一幕,夏小凡和齐娜在破旧大楼里遭遇奇异电梯员,以及夏小凡和女高中生在黑暗中被跟踪,万籁俱寂之时杀手的钢镚跌在地上的声音被描写得毛骨悚然,读时那些湿嗒嗒黑暗的文字会在读者脑中构成画面,并从这些恐怖的画面中获得阅读满足感。 路内凭着《云中人》分裂成了另一个路内,路小路和夏小凡隔岸相望,《少巴》和《追随》以及接下来的追随第三部说完了路内从青少年至二十来岁想要讲的故事,《云中人》更像是另一个起点,这种大相径庭的创作模式呈现出一个作家的多元面。路内会成为新生代作家的领头羊,他有讲故事的欲望,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以及每天坚持写作的勤奋,他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写作者。并且我相信,他会一次次推翻自己,站在新的起点,成为新的路内,这对他来讲,与其说是挑战,更像一种顺流。